党委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政治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改革创新,保持奋发有为状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进精细规范管理,营造团结和谐氛围,扎实做好党建“双创”工作,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

学院党委成立于2010年,现拥有6个教工党支部和7个学生党支部,共有党员239人。党委扎实推进党建“双创”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学院党委和学生管工类第二党支部分别入选第二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计算机党支部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完成培育创建验收。“‘互联网+高校基层党建’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立项教育厅重点项目。学院分别获“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党委和工程管理系党支部分别入选学校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并顺利完成培育创建验收。学院党委先后两次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强化政治统领,确保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

构建常态化理论学习体系

学院党委系统构建“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理论学习体系,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形成常态化学习格局。重点推进三类专题学习:主题教育累计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9次、专题研讨7次、专题党课15次;党纪学习教育开展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5次、专题党课15次、支部集中学习近80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召开中心组研讨6次、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12次。相关成效获凤凰网专题报道。

健全科学化民主决策机制

修订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建立“三必”沟通机制(重大事项必沟通、重大内容必汇报、重大安排必传达)。2023年至今召开党委会83次、党政联席会94次,形成“党政决策、学者献策、全院施策”的科学民主决策体系。

完善规范化制度保障体系

构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制度体系,制定完善党建制度20余项、业务管理制度75项,建立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工作例会机制,创新动态评估与修订机制,确保制度体系与时俱进。

筑牢思想根基,确保政治把关作用到位

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构建“责任分解-机制运行-监督落实”闭环体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党委会、党政工作例会等五级例会制度。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全年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议4次。

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三审三校”信息发布制度,对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阵地实行专人专管。严格执行论坛讲座“一会一报”、学生社团“定期审核”制度,全年开展意识形态专题研判2次,确保各类阵地安全可控。

严格全流程政治审查

构建“方向-人才-课程-网络”全流程审查体系:把准发展方向,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严把人才引进关,创建期间引进三类人才1名、博士7名;严格教材课程审查,累计听课221次;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开展分层分类安全培训12次。

深化思政教育,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到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构建“思想引领、典型宣传、服务保障、监督考核”一体化师德体系,2023年以来新增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引进博士7名,晋升副教授10名。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典型54人次,师德建设成效显著。

建强思政工作队伍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新增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教研项目1项、校级示范课程3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表思政类理论文章8篇,申报相关研究项目15项。学院团委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暑期社会实践获校“优秀组织奖”。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和学生党员领航工程,构建“1125新媒体矩阵”和“站坊”双线心理育人模式,创新“党建+赛教融合”机制。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329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02项,易班工作案例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

提升组织效能,确保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

优化基层支部设置

设置教工党支部6个(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学生党支部7个(按专业设置),创新依托教学科研团队、“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功能型党小组。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6名教工支部书记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2人获批校“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室。

规范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创新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人民网报道学生二支部“三全育人”经验,中安教育网专题报道学院主题党日活动,形成“常规+特色”的组织生活模式。

提升支部建设质量

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100%覆盖,计算机党支部入选省级样板支部,学生二支部入选省级样板支部建设,4个支部获评校星级党支部,学院党委、计算机系党支部分别获评2024年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推动融合发展,确保改革发展任务落实到位

推进目标任务融合

构建“期初同部署、定期同推动、期中同检查、期末同总结”工作格局,将党建目标融入“十五五”规划、学科建设等重大决策,形成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

深化发展路径融合

探索“党建+五大职能”融合路径:学科建设实现工科硕士点零突破,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省高峰培育学科;科研立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4项(其中国家级6项),横向经费4344万元;社会服务承担蚌埠市智慧医疗项目8项,形成特色服务品牌。

完善考核评价融合

建立全岗位考核矩阵,实施党建与业务同步考评机制,2024年学院党委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单位年度考核获“优秀”等次,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双优”目标。

强化协同保障融合

统战工作成效显著,3项理论成果获省级/校级奖项;安全管理实现实验室“零事故”,获评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98.93%(全校第一),2024届98.08%,研究生深造率25%。

创新融合机制建设

构建“五位一体”党建工作机制,打造“管工融合 E智前行”党建品牌(校“十佳党建品牌”),创新“党建+赛教融合”、“一站一坊”心理育人、“1125”新媒体矩阵三大育人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双创”工作为抓手,持续深化“五位一体”党建工作机制,擦亮“管工融合 E智前行”党建品牌。学院党委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管工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